在莫雷所著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一书中提到:“心理行为问题在我国青少年学生中经常出现。”一般而言,小学阶段年龄较小的儿童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是: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症、说谎、小动作、骂人、打架、对抗教师和父母、迟到与逃学旷课等。在我从教过程中,发现低年级学生,尤其是刚人学的一年级学生,经常会有心理行为问题。这些问题令老师和家长十分头疼,若处理不好,不但会影响该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还会对其他学生乃至整个班级带来不良影响。
一、学生心理行为问题个案
何某,女,一年级学生。每逢星期一父亲送她来学校时,她都哭喊着要回家,有时甚至抱住父亲的腿不放。上课时,她会趁老师不留意,溜出教室,老师叫她回去时,她哀求老师帮她打电话找她爸爸妈妈接她回家。
王某,男,一年级学生。对同学十分粗暴,动不动就动手打同学,经常用污言秽语侮辱别人,甚至向年龄比他大的学生挑衅。
张某,男,一年级学生。上课精神不集中,爱说谎,不肯做作业,还把作业本藏起来。他父母工作非常繁忙,把他交由奶奶管教,这学生特别不听奶奶的话,专和奶奶对着干。
二、产生心理行为问题的成因分析
1.环境的改变。学习环境的改变,会使孩子产生心理行为问题,如心情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等。导致争吵、冲突增加。一年级的新生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由于环境的较大改变,往往会产生一些心理行为问题。例如上面提到的学生何某,就是由于不适应新环境而产生了心理障碍。
2.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过分严厉粗暴或过分迁就溺爱两种错误的教育方式,都会使孩子产生心理行为问题。过分严厉粗暴,会使孩子变得不讲道理,并会用父母对他的粗暴方式去对待同学;过分迁就溺爱,会使孩子变得不明是非,认为即使犯了错误,也不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如上面所说的学生王某,长期以来,由于家庭原因,母亲对他非常迁就,使他变得肆无忌惮。
3.父母关怀的缺损。在一些单亲家庭或重组的家庭中,由于家庭的缺损,孩子难以享受父母双方的关怀与温暖,在心理发展上形成明显的心理行为障碍。另外,有些家庭虽然不是缺损的家庭,但由于种种原因,父母不能经常和孩子在一起。孩子感到自己被忽视,也会引起心理行为问题,并以出格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三、解决办法
1.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环境。在班中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帮助不适应新环境的孩子解决心理行为问题。前面提到的学生何某,由于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父母身上,未能很好地融入班集体之中。针对这种情况,我就让几个温柔乖巧的女生带着她一起做游戏,让她逐渐交几个好朋友,还让她做小组长,负责管理小组同学的早读,以“工作”来分散了她对父母的注意力。又如经常打同学的王某,同学们都不愿意和他交往,在班中很孤立。我发现了这个情况后,就找他谈心,教他如何与同学相处,还不时在班上表扬这个孩子,肯定他的进步,以改变他在同学心目中的印象。慢慢地,同学们对他友善多了,不再排斥他,他对同学的态度也有了较大的改变。
2.加强学校与家庭的合作。要解决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一定要有家长密切配合,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如上面讲到的王某,他父母离婚了,母亲再婚,继父是一个负责任的父亲,并没有因为孩子非亲生而对他不闻不问。问题主要出在其母亲身上,由于母亲觉得委屈了孩子,总是对孩子迁就纵容,阻止丈夫管教孩子。我就与他的母亲联系,建议她配合丈夫的教育,不要再对孩子过分迁就。同时和孩子的继父沟通,支持他管教孩子。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孩子的行为有了很大改变。这样通过学校与家庭的合作,孩子的心理行为问题的解决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3.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在现实生活中,有的教师不关心、不尊重学生,对有问题的学生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或放任自流的教育方式,这都会对孩子的心理行为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知识素质与心理素质,对解决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是很重要的。此外,教师学习有关儿童心理学的知识,掌握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特点,更有助于找出解决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的办法。
四、反思
回顾过去对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的教育,从效果来看,大多数是有成效的,但也有失败的。从教多年来,我体会最深的是:要想教育取得成功,一定要争取得到家长的支持。如上面提到的张某,由于其父母工作实在太忙,无暇顾及孩子,而奶奶又没法管好孙子,所以即使教师做了很多教育工作,都只能收到一些短期效果,最终教育成效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