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科与其它学科的一个显著区别,在于数学学科中充满着符号、图形和图像,它们按照一定规则表达数学意义、交流数学思想。这些符号、图形和图像就是数学语言。数学语言和自然语言不同。发展学生“说数学”的能力,使学生能快捷有效地讲解和交流,必须正确理解数学语言,从而准确使用数学语言。
《课标》明确指出:“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言语因子是智力结构中的核心因子之一,言语能力和认识能力密切联系。从《课标》的要求,足以说明在各科教学中应该充分重视小学生言语能力的培养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动手动脑的训练,更要加强其动口“说”的训练。创设“说”的情境,训练学生“说”。
一、创设情境,鼓励学生主动“说”
学生的学习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老师的爱和学习兴趣;二是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两者互为前提,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根据这一特点,一方面:无论在何时何地,教师要时刻流露出对学生的“爱”,把教师的积极感情微妙的传递给学生,他们在教师的信任、爱护、尊重之中,会激发学生的遵师回报,从内心产生对学生的好感、信赖和敬慕。这种积极的情绪,会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产生爱上这位老师的课,从而实现积极主动的“说”,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艺术上狠下工夫,通过自己的钻研,把抽象懂得数学知识具体化,把枯燥的知识生动化,尽量挖掘数学中深藏的情趣因素,通过教师的艺术加工,把学生原本不感兴趣的课程讲的生动活泼,喜闻乐见。从而燃起学习探索的精神火焰,使学生爱“说”、想“说、”敢“说”、乐“说”。
二、运用教材,让学生“说”
培养学生数学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堂中多为他们创设语言情境,让学生在良好的语言情境中去观察、想象、表达各种数学现象和数学问题,从训练中规范数学用语,增加数学词汇,提高表达能力。如数学课本中有大量的插图,这些直观的材料为训练学生的观察、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提供了极好的训练机会,教师在训练中应给予充分的利用。
三、语言规范,教师引导“说”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首先教师语言要规范,给学生做出榜样。在备课时,要备教师的数学语言,教师的思维要清晰,叙述要有条理,语言做到言简意赅。提问要有目的性,所提的问题要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沿着老师设计的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全面的回答问题,达到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四、概念教学,激励学生“说”
小学生的思维特征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因此在概念教学,尤其是几何形体的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概念进行充分的感知理解,才能使概念教学在后继学习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成为学生分析、理解数量关系的出发点和依据。
如:在观察事物中,培养“说”的能力
观察是一种有意识、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教师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在引导学生观察事物的过程中,应力争让学生的注意力摆脱一切不相干事物的干扰,使学生的感觉知觉服从预定的教学目的。通过观察,让学生说出观察的主要现象、过程、结果,并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做到:看有序、思有序、说有序,培养学生“说”的条理性。如:在“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投影三个图形的实物图:红领巾、三角旗、房架外形。问:“这是什么图形?为什么说它们都是三角形呢?”学生回答:“因为它们都有三个角三条线段。”此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扬弃图形中的干扰因素:颜色和其他线段。使三角形的本质特征显露出来。让学生认识到三角形的共同特征——由三条线段组成的。接着老师操作演示图形。问:“现在教师把三角形的一个顶点断开。原来的三角形现在还是三角形吗?”再重新慢慢围上围成一个三角形。这样重复操作几次,形象的突出了“围成”这一特征。这样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感知、对比、观察从而使学生对三角形的特征有个全面、系统、深刻的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自然而然的概括出三角形的特征,实现知识的内化。
再如:在动手操作中,培养“说”的能力
在操作过程中,运用让学生边操作边说的方法,可提高学生操作过程正确性、有序性、规范性。如在长方体特征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从整体感知、观察,手摸,直接感知长方形的面、棱、顶点。同时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了解长方体前后面,左右面,上下面的相对关系,重点理解“相对”的意义。这样既分散了教学的难点,又为下面进一步认识长方体特征做了铺垫。接着在知识的生长点设计三个思考题:(1)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相对的面有什么关系?(2)长方体有多少条棱?那些棱的的长度相等?(3)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要求学生根据思考题利用手中的学具分组自学讨论,然后集体反馈。学生通过对学具的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说一说,很快就能正确的回答出三个问题。在此基础上接着提问:长方体的面都是长方形的吗?怎样数长方体的面和棱又对又快?由于有了问题的导向,这样在动手中思维,再思维中操作,切实地把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述有机的相结合,使抽象概念具体化,自然而然就突破了数学的难点,又使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
五、计算教学,说法则、顺序
计算法则是形成和提高计算能力的有效核心。在法则的教学中,要十分重视训练学生口述计算顺序及法则。学生的口语和思维活动紧密相连,通过语言训练来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用训练学生“说”开训练学生“想”,指导学生“讲清楚”,帮助学生“想清楚”。在训练中要帮助学生纠正语言中表述不清、概念有误、术语不对、语法错误等不足之处。为学生提供用语言正确表达思维过程的机会,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增强法则教学的效果。
六、应用教学,说解题思路
在应用题教学中加强讲述算理算法的训练,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认知过程,巩固所学的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并有利于及时进行教学反馈,适时进行教学调控。
如:说清题意
由于生活用语和数学用语不一致,学生理解题意往往产生困难。学生学习了加、减、乘、除的意义后已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这在解答应用题时起支点作用,因此,要吧应用题中的生活用语转化成数学语言,把知识的结构纳入学生认知结构中。例如:题目“15条金鱼放入3个鱼缸中,平均每个鱼缸放几条?”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生对这个问题还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进行解答还有困难,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把生活用语转化成数学语言,使数学理论与实际问题之间产生联系,使学从中明白:“15条欲放入3个鱼缸中,实际上就是把15平均分成3份,求每个鱼缸放几条,就是求平均每份是多少”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如:说题要点
审题是解题过程中的感知阶段,主要目的是为了理解题意,获取必要的素材,即了解情节、已知条件和问题。因此,首先应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读题,了解题中所叙述的事情,展出题中的已知条件与问题、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接着根据题意,运用摘录条件、画情境图、线段图或列表等方法,让学生从问题的情境中提炼应用题的条件与问题,并用自己的话说出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以实现“弄清题意”的目的。这样不仅可以见样每个学生是否真正明白题意,而且还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如:说数量关系
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理清解题思路是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关键。教学中,根据题意要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如摆学具、画情境图、线段图、列表或写出基本数量关系等为学生提供分析理论的机会,并结合语言进行思维训练,这样既能帮助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又能训练学生根据应用题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解题方法。
如:说列式
列式解答应用题应在认真审题、分析数量关系,理清解题思路的基础上。因此当学生列出算式或方程后,应多问几个你市怎么想的?还有其他不同的解法吗?让学生用自己的话阐述解题的思维过程和见解,讲清算理和解题思路,这对于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是一个很好的训练形式。要求学生讲述时做到条理清楚、有根有据、表大;力求完整准确,这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在说理的过程中,既强化了知识的发生过程,又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精神。通过让学生说,不仅可增长见识,还增长了智慧。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只要从课标出发,从教材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就一定会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
|